综合与分析是人类思维的共同形式。任何思维都是分析与综合的统一;分析中有综合,综合中有分析。但这并不能排除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偏重某一侧面的事实。
希腊人以几何学为代表的思维方式明显以分析为主,由此形成严密的形式逻辑演绎体系。一直到近代微积分发现,数学家都用“数学分析”的概念。把一个对象逻辑地分割再分割,直到最后无限小,再来积分。这种思维对西方科学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中国的数学与哲学思维都强调把对象作为有机的结构从整体上去把握,强调一个对象与有关事物的关联、渗透和变化。不重视对各个部分的仔细考察,也不承认各部分的独立性。这里,可以看到:“善”的内涵和“真”的思维方式间的密切联系。原来,“善”的内涵和思维方式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它们是相互渗透的。不重视个人而强调整体的伦理观念,和一般的强调综合观察总体、忽视分析各独立部分作用之间,有着明显的关联。
缺乏分析作基础的综合,势必要依靠直觉领悟。传统文化培养了中国人特别发达的综合领悟能力;如果说中国人聪明,那就是聪明在这里。顾准是一位杰出的现代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在《顾准文集》中,他一再慨叹中国人太聪明,太善于综合,是“先天的辩证法家”,因而不肯像希腊人那样花大力气,下“笨功夫”,对事物分门别类加以分析,深钻细研,因而不能发展出科学来。这是一针见血之论。
在西方,人们在二十世才纪逐渐认识了直觉的价值。除了一些哲学家有专门著作外,对直觉的尊重已经为广大人群接受。
中国人的直觉综合领悟能力突出表现之一是善于理解人。许多不同国别的观察者都一致公认,中国人在生疏环境中能最先掌握别人的特点,并且善于处理好关系,赢得好感:
中国人最博得人们赞赏的品质之一,是他们把握外国人感情的能力。不论是到中国去旅游的,还是多年居住在那儿的,几乎所有的外国人都喜欢中国人。①
中国思维像毛笔字。一笔一笔看看不出好坏。它不注意精确,只注意总体的配合、气势、神韵。它的美感存在在于总体的组合,而不在于部分,部分的独立性没有价值。这里,又可以看到:原来审美感也和思维方式有内在的联系。真、善、美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统一不可分割的。
我们转向对人的精神状态的观察。中国人爱讲“察言观色”,对人的观察依靠综合直觉。
孔子观察人的方法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共所安,人焉廋哉。”②这是一种既有分析又有综合的方法。但从《论语》中看,他对学生的了解更多是凭综合领悟,凭直觉。很少看到他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的例子。孟子说的方法更具有中国思维的特色: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③
一面听他讲什么,一面观察他的眼睛,就能充分掌握这个人的心灵。这就是把一个人讲的话与他的眼光综合起来,依靠直觉掌握对象。可见,“察言观色”从孟子开始就成为了一种认识人的理论。
眼睛是一个人灵魂的窗口。这很难用分析法证明。可这的确在一定范围内是真理,是世界各民族公认的。人的目光各式各样。中国人对此有深刻领会。什么“目光迥迥”,“死眯羊眼”,“鱼眼”,“两目无光”,“目光逼人”,“目光灼人”,“美目盼兮,勾人魂魄”,“眼神不定”……人的目光,有时像聚焦的光芒,锐不可挡,能穿透你的心灵;有时又昏暗无神,黯弱无光;智者的目光清明、锐利、坚定;贪婪者的目光执着、咬定、纠缠;追求者的目光有神、犀利、明亮;胆怯者的目光闪烁不定、收缩、回避;忌妒者的目光凶狠、穿刺、伤人;失望者的目光灰暗、迟短、无力;挑逗者的目光牵引、缠绵、跳动;淫荡者的目光扫射、阵发、捕捉;陶醉者的目光朦胧、散射、有情……总之,目光有正派、邪恶、善良、凶狠、爱慕、锐利、温柔、挑战、合解、惊恐、哀求、威逼、明智、愚昧、呆滞、灵秀、绝望、兴奋……各种表现,这是无可否认的。用物理学的方法,从光波波长、频率、相位等等去分析,绝对不可能有什么结果。这里要靠直觉,靠综合领悟是毫无疑问的。谁能说这不科学呢?
孟子是一位特别聪明的人,他自己说:天下舍我其谁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需要综合领悟能力,其直觉的可靠性因人的聪明程度和经验多少和主观精神状态而异。最聪明的人,如果有忌妒、偏见、傲慢也会发生失误。这种方法,常常能产生惊人的效果,但也容易导致荒唐的结论。
当然真的判断一个人,要靠检验他的行为。上面说的话,前题是还没有行为根据时凭言谈与眼神作出判断。但有些时候,行为也不能准确判断人;孟子的方法有广阔的使用余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是不善于运用综合直觉的结果。
在更大的范围,对社会、政治的估价,中国人也多用综合领悟方法。古代信息落后,可供分析的资料不多,人们常凭藉少量事实,靠综合领悟得出重要结论。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片落叶触动平日积累的信息,灵感来了,就能预先知道局势将有变化。诸葛亮的《隆中对》固然有不少分析,却更多靠天才的综合领悟。所谓“见微知几”,“几”不是机会,而是一种兆头,是神妙的预见。《孙子兵法》是中国人智慧的出色表现,在军事上,中国人善于把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包括天、地、人、经济、政治、军事、物质诸多因素。古代各国军事著作中,能和《孙子兵法》比美的,恐怕不可能找到。
希腊人以几何学为代表的思维方式明显以分析为主,由此形成严密的形式逻辑演绎体系。一直到近代微积分发现,数学家都用“数学分析”的概念。把一个对象逻辑地分割再分割,直到最后无限小,再来积分。这种思维对西方科学的发展起了关键作用。
中国的数学与哲学思维都强调把对象作为有机的结构从整体上去把握,强调一个对象与有关事物的关联、渗透和变化。不重视对各个部分的仔细考察,也不承认各部分的独立性。这里,可以看到:“善”的内涵和“真”的思维方式间的密切联系。原来,“善”的内涵和思维方式间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它们是相互渗透的。不重视个人而强调整体的伦理观念,和一般的强调综合观察总体、忽视分析各独立部分作用之间,有着明显的关联。
缺乏分析作基础的综合,势必要依靠直觉领悟。传统文化培养了中国人特别发达的综合领悟能力;如果说中国人聪明,那就是聪明在这里。顾准是一位杰出的现代经济学家和哲学家,在《顾准文集》中,他一再慨叹中国人太聪明,太善于综合,是“先天的辩证法家”,因而不肯像希腊人那样花大力气,下“笨功夫”,对事物分门别类加以分析,深钻细研,因而不能发展出科学来。这是一针见血之论。
在西方,人们在二十世才纪逐渐认识了直觉的价值。除了一些哲学家有专门著作外,对直觉的尊重已经为广大人群接受。
中国人的直觉综合领悟能力突出表现之一是善于理解人。许多不同国别的观察者都一致公认,中国人在生疏环境中能最先掌握别人的特点,并且善于处理好关系,赢得好感:
中国人最博得人们赞赏的品质之一,是他们把握外国人感情的能力。不论是到中国去旅游的,还是多年居住在那儿的,几乎所有的外国人都喜欢中国人。①
中国思维像毛笔字。一笔一笔看看不出好坏。它不注意精确,只注意总体的配合、气势、神韵。它的美感存在在于总体的组合,而不在于部分,部分的独立性没有价值。这里,又可以看到:原来审美感也和思维方式有内在的联系。真、善、美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统一不可分割的。
我们转向对人的精神状态的观察。中国人爱讲“察言观色”,对人的观察依靠综合直觉。
孔子观察人的方法是:“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共所安,人焉廋哉。”②这是一种既有分析又有综合的方法。但从《论语》中看,他对学生的了解更多是凭综合领悟,凭直觉。很少看到他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的例子。孟子说的方法更具有中国思维的特色:
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③
一面听他讲什么,一面观察他的眼睛,就能充分掌握这个人的心灵。这就是把一个人讲的话与他的眼光综合起来,依靠直觉掌握对象。可见,“察言观色”从孟子开始就成为了一种认识人的理论。
眼睛是一个人灵魂的窗口。这很难用分析法证明。可这的确在一定范围内是真理,是世界各民族公认的。人的目光各式各样。中国人对此有深刻领会。什么“目光迥迥”,“死眯羊眼”,“鱼眼”,“两目无光”,“目光逼人”,“目光灼人”,“美目盼兮,勾人魂魄”,“眼神不定”……人的目光,有时像聚焦的光芒,锐不可挡,能穿透你的心灵;有时又昏暗无神,黯弱无光;智者的目光清明、锐利、坚定;贪婪者的目光执着、咬定、纠缠;追求者的目光有神、犀利、明亮;胆怯者的目光闪烁不定、收缩、回避;忌妒者的目光凶狠、穿刺、伤人;失望者的目光灰暗、迟短、无力;挑逗者的目光牵引、缠绵、跳动;淫荡者的目光扫射、阵发、捕捉;陶醉者的目光朦胧、散射、有情……总之,目光有正派、邪恶、善良、凶狠、爱慕、锐利、温柔、挑战、合解、惊恐、哀求、威逼、明智、愚昧、呆滞、灵秀、绝望、兴奋……各种表现,这是无可否认的。用物理学的方法,从光波波长、频率、相位等等去分析,绝对不可能有什么结果。这里要靠直觉,靠综合领悟是毫无疑问的。谁能说这不科学呢?
孟子是一位特别聪明的人,他自己说:天下舍我其谁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需要综合领悟能力,其直觉的可靠性因人的聪明程度和经验多少和主观精神状态而异。最聪明的人,如果有忌妒、偏见、傲慢也会发生失误。这种方法,常常能产生惊人的效果,但也容易导致荒唐的结论。
当然真的判断一个人,要靠检验他的行为。上面说的话,前题是还没有行为根据时凭言谈与眼神作出判断。但有些时候,行为也不能准确判断人;孟子的方法有广阔的使用余地。“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是不善于运用综合直觉的结果。
在更大的范围,对社会、政治的估价,中国人也多用综合领悟方法。古代信息落后,可供分析的资料不多,人们常凭藉少量事实,靠综合领悟得出重要结论。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片落叶触动平日积累的信息,灵感来了,就能预先知道局势将有变化。诸葛亮的《隆中对》固然有不少分析,却更多靠天才的综合领悟。所谓“见微知几”,“几”不是机会,而是一种兆头,是神妙的预见。《孙子兵法》是中国人智慧的出色表现,在军事上,中国人善于把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包括天、地、人、经济、政治、军事、物质诸多因素。古代各国军事著作中,能和《孙子兵法》比美的,恐怕不可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