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诸葛亮和周瑜分别在手掌中写下一个“火”字,两位天才将领都对局势有了共同的直觉,综合领悟出必须火攻。可是当真的准备火攻时,才发现需要东风。事先没有考虑到东风这一关键因素,正是直觉综合思维的弱点;这只有通过精确的、细致的分析才能发现。“火攻”是灵感,是综合直觉悟出的道理,是中国式思维的优点;没有考虑到东风这一条件,则是不可原谅的疏忽,是缺乏分析的可怕后果。如果没有“借东风”这场戏,火烧赤壁就失败定了。
领悟思维使中国人很早就在数学上有惊人的发现。十进位的发现是一个突出例子。我们很难说清楚十进位是怎样发现出来的,只能说是一种非常卓越的领悟。古埃及人如果要写二百五十三这个数,就只能在最前面画两个百字图形,中间画五个十字图形,最后画三个一字图形。中国人却很简单地在百位处写2,在十位处写5,在个位处写3,就构成253这个数。十进位隐含在其中。
在伦理学上,综合方式轻视个别部分的作用和短时期的功能,强调个体服从整体,局部服从长远;一个人的利益必须服从家庭利益和国家利益,一代人的利益必须服从子孙万代的利益。这类在中国人看来理之当然的观念,对其他民族则未必被认同。
某种程度不妨把中国人的上述综合领悟式思维称作“围棋思维”。围棋是中国的发明,它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西方精确分析思维的影响,把一目半目的胜负视为最终目标,这和中国人原来的兴趣有所不同。但从整体上看,围棋的思维方式仍然能体现中国的思维传统。
围棋的黑子、白子都没有个性,没有自己的特殊地位。单个的子没有独立性,无足轻重;一切得看这一子在全盘棋局中的地位--它和其他子的关联而定(这和伦理观念中个人的地位多么相似)。围棋没有固定的攻击目标,只要能在棋盘上任何一处夺取地盘就行。
国际象棋已经被电脑干预,棋手完全可能被电脑战胜;围棋则不可能。围棋的下法太多,多到再快的电子计算机也不可能应付(现代最快的电子计算机也要一两年才能走一步)。下围棋无法用精确分析的方法,只能靠综合领悟,靠直觉的天赋。比如,围棋讲究“形”和“势”,似乎占优势,但“形”不好,就可能转化为劣势。敌方的阵地,本来不可能打入的,一旦自己一方在附近的子多,形成“厚势”,就可以因外势变化而“占势欺人”,乘势打入。
下围棋的人都知道“脱先”的重要。但何时能脱先却不容易判断。该抢先手而不抢,就会坐失良机;但不该抢而抢了,就会吃大亏。这很大程度依靠对全局的综合判断,权衡轻重得失。围棋不能孤立地考虑一块地盘的得失,必须考虑所有各块棋的关联;常常一块棋本是赢的,因为周围的棋发生变化而转化为败棋。许多块棋交互作用,形成错综复杂的局势。这种错综复杂局势从局部说可以精确计算,但从整体上说则无法靠精确分析判断其未来发展,只能靠综合直觉去把握。
围棋中的转化非常多:这块棋交换那块棋,死棋变为活棋,“围魏救赵”、“声东击西”、“虚张声势”、“暗渡陈苍”、“无中生有”、“死中求活”……特别是在布局时,表面分散、互不关联的子,隐伏着未来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又不是绝对的,有多种转化可能,再高明的棋手也不能预言其变化,下棋下得好,不可能不靠综合直觉与领悟。
说到转化,应该指出中国的综合领悟思维特别重视事物之间的转化。老子的《道德经》和《易经》一个强调阳刚,一个强调阴柔,但都共同对对立面的转化作了十分高明的论述: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坚强者莫之能胜。
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剥者,剥也,物不可以终尽,剥穷上反下,故受之以复……
《易》比老子优越之处是它指出转化的条件。如剥卦六爻中,下面五爻是阴爻,最上一爻是阳爻。阳爻处于顶端,下一步即将转入最下层;而阴爻呈全面上升之势。这是一个走向坏结果的形象。相反,复卦六爻中,下面五爻是阳爻,上面一爻是阴爻,阴爻处于即将崩毁之势,阳爻全面上升,其象大顺。所以《篆辞》说:“复,亨。刚反,动而以顺行。”
这种对立面相互渗透转化的思维,已经深入到中国的广大人群中。中国人运
用这种辩证思维观察各种现象,特别是从不利中找寻有利的因素,是形成乐观主义的原因之一。
哲学家讲剥、复,泰、否的转化,讲阴阳两极的交互作用与转化;文学家则说:“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
生”,“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普通人群用通俗的语言发明了大量类似警语:“时来运转”,“天无绝人之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人有旦夕祸福,马有转缰之危”,“舍钱免灾”,“吃一堑,长一智”,“失败是成功之母”,“苦尽甘来”,“乐极生悲”,“置之死地而后生”,“狗急跳墙”,“吃小亏占大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