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高发于小学低年级 专家建议每3个月筛查视力

来源:中国青年报 日期:2023-06-06

  2022年4月19日,北京市门头沟区中小学生及幼儿园近视防控项目组走进门头沟区妙峰山民族学校附属幼儿园,为孩子检查视力,并讲解爱眼护眼知识。视觉中国供图

  “临床研究发现,6-8岁也就是孩子刚上小学时,是近视的高发期,小升初阶段可能会再次迎来近视的高发。女孩在13-14岁、男孩在14-15岁以后会进入视力的生理性稳定期,此后注重防控的话,高度近视的发生概率会明显降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眼科主任医师余继锋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说。

  6月6日是第28个全国“爱眼日”。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近视已成为当下人们遇到的比较普遍的眼健康问题。“眼睛对于每个人都非常重要,我们获取的超过80%的信息都依靠眼睛。”中日友好医院眼科主任陈宜说。那么近视是如何发生的,在近视发生初期和高发期,如何发现孩子的视力出现了问题?怎么做才能延缓孩子的近视进展?

  刚上小学近距离用眼变多导致近视高发

  近视是儿童常见的屈光不正。儿童的眼球会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发育,开始呈现为远视。陈宜说,远视阶段的成像是落在视网膜后面。随着眼球不断发育变大,儿童眼睛逐渐变成正视,成像正好落在视网膜上。“这是6-15岁儿童青少年眼球发育的正常情况,如果眼球过度发育,成像就会落在视网膜前面,就成了近视。”余继锋说。

  余继锋表示,近视的诱发因素包括先天遗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对于大部分近视的孩子而言,后天的环境因素,也就是近距离用眼变多,是诱发近视的主要原因。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以及和卫健部门、教育部门联合开展的筛查、义诊工作中,余继锋发现,6-8岁的孩子,也就是一、二年级小学生的近视发病率比较高。陈宜也发现,刚上小学的孩子近视发生率会相对高些。

  关于成因,上述两位儿童眼科专家均表示,是因为刚上小学的孩子近距离用眼变多造成的。余继锋补充说,如果孩子的父母近视度数比较高,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孩子就更容易发生近视。

  近视的第二个高发阶段是小升初阶段。不过,余继锋表示,这些孩子如果有良好的防控措施,大多不易进展为高度近视。

  6-8岁就近视的孩子更易发展成高度近视

  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次就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呼吁全社会都要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让他们拥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近视以后戴上眼镜就可以拥有正常视力,那为什么还要如此重视近视防控?余继锋解释说,从医学角度来说,近视防控其实主要是为了避免高度近视的发生,因为高度近视可能会引起眼底病变等不可逆的视力损伤。近视发生晚的孩子,只要注意科学防控,出现高度近视的风险相对较低,但是像6-8岁或者年龄更小就出现近视的孩子,往往合并遗传因素发生高度近视的风险更大。

  余继锋表示,高度近视人群发生眼底病变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4倍左右,这些眼底病变包括:视网膜变性、脱离,青光眼,黄斑变性眼底出血等。

  对于成人来说,600度以上的近视属于高度近视,但对于未成年人来说,不同年龄阶段高度近视的度数是不一样的。余继锋举例说,国内外的研究发现,8岁的孩子如果近视度数超过200度就属于高度近视高危人群,6岁的孩子如果近视达150度,也属于比较高的。

  人的视力从出生到发育完成需要一个过程。陈宜说,婴儿刚出生时大概只能看清20厘米以内的东西,慢慢地才能发育到可以分辨颜色和动态;4-8岁时,孩子视力才能发育到1.0以上。

  8岁之前,孩子的眼睛正处于发育的重要阶段,如果这个时期不注意用眼卫生,近视的发展速度会比较快、也会比较严重。余继锋说,一般而言,如果近视一年增加75度或以上,就属于快速增长,需要临床医生积极干预。年龄越小,这种快速增长的风险越高。

  陈宜补充说,视力发育到1.0以前的孩子,对环境因素的改变更为敏感,同样强度的近距离用眼,这个阶段的孩子比大孩子更容易发展成近视。

  理想状态:学龄孩子每3个月筛查一次视力

  孩子视力的下降是逐渐发生的。6-8岁年龄段的孩子对自己的视力下降可能不敏感。此外,人的眼睛还有调节功能,这也进一步导致了孩子不易发现自己近视。“等孩子告诉家长看不清东西了,一般近视已经在100度-150度了。”余继锋说。

  及时发现近视需要进行专业的筛查。2022年1月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要求,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及危险因素监测与干预,通过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系统开展近视专项监测,力争“十四五”期间实现全国县(区)近视监测100%全覆盖,动态掌握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及危险因素变化情况。逐步扩大中小学生视力筛查人群,加强视力监测网络建设,针对性开展专家进校园行动、中小学生健康月活动等干预措施。

  余继锋认为,学龄阶段的孩子理想的筛查频率是3个月一次。如果孩子发生近视,按快速进展估算,一般3个月增加25度左右,这个程度的近视通过专业的干预多数可以恢复。如果3个月筛查一次负担比较重的话,至少要保证每年两次,不过这个时候的近视可能就无法恢复了。

  除了专业的筛查,孩子在近视早期会有一些蛛丝马迹需要引起家长重视。余继锋说,孩子如果喜欢揉眼睛、眨眼睛变得频繁、皱眉头变多、看东西爱往前凑,这些都是视力出现异常的早期表现。

  投影仪用不好也会损伤孩子视力

  使用电子屏幕不利于孩子眼睛健康,这已经成为大部分家长的共识。近些年,有不少家长选择用投影仪代替电子屏幕,以期达到保护孩子视力的效果。

  陈宜表示,孩子观看投影仪时,离屏幕的距离通常要比使用手机、Pad时距离远,因此,使用投影仪更有利于孩子的眼睛健康。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长时间观看投影仪,也会因为视疲劳引发近视。

  余继锋指出,使用电子产品的时候更要注意距离和使用时长,一般建议孩子离屏幕的距离保持屏幕对角线距离的3-4倍。无论投影仪还是电子屏幕,都要保证足够的对比敏感度。也就是说,投影仪的投屏并不是越大越好,足够的观看距离和清晰度更为重要。

  此外,不论使用什么屏幕,余继锋都建议遵从“3个20”法则:使用电子产品20分钟,远眺20英尺(6米)以外处至少20秒。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刘昶荣 来源:中国青年报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