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贬黄州 生活就算再难也要含笑看雪

来源:广州日报 日期:2016-07-02

   公元1081年,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当时还受地方官府的管制,身份是不自由的。生活上也不自由,有点困顿,在宿舍东边找了块地,种麦子,自给自足。这一年,正好下了一场大雪,“今年黄州,大雪盈尺”,俗话说大雪兆丰年,苏轼为此挺高兴的,然而,麦子还没种出来,眼前的生活还是有点难,“但舍外无薪米”,缺柴少米,大学士也为之愁得睡不着觉,“亦为之耿耿不寐”。然而,诗人的使命使他的眼光又不能局限于眼前的困难,而是要替大宋人民发现美,书写美。

   正好下雪了,当然,最先看到的不是人,而是马,马被满山的白雪惊得嘶鸣起来,“门外山光马亦惊”。美丽的大自然在呼唤,苏轼怎肯辜负,于是走入雪景,在门前留下一行行足印,“阶前屐齿我先行”。一个“我先行”,凸显诗人美景不可辜负,慷慨奔赴的气魄,虽然是赏雪,却有壮士上战场的气概。雪景如何呢?但见雪花被风吹拂,纷纷飘临,好似京师城里的长春苑,长春苑以繁花盛开,明丽鲜艳著称,而雪中明月照耀,眼前好似一座不夜城。苏老师写的是什么好地方,又是繁花盛开,又是灯火通明的?其实这里既不是京师,也不是繁华大都市,就是黄州的一座古庙:干明寺。将京师来形容干明寺的雪景,不是干明寺在雪中有多美,而是我们的苏老师不知不觉想念京师开封了。

   雪中或者雪后的世界,洁白晶莹,天地的色调是统一的,也是浑融的,一片苍茫,一片澄澈,这个时候最不忍心这种色调被破坏,这种纯净被干扰,于是苏轼感叹:“未许牛羊伤至洁。”倒不是仇恨牛羊,而是担心雪景被骚扰。面对晶莹剔透的世界,诗人有着一颗玻璃心,易碎,易激动。当然,在雪景中,也有憧憬,憧憬雪晴之后鸟雀在树枝上跳跃着,歌唱着,“且看鸦雀弄新晴”。

   欣赏完雪景,该来点实在的了,怎么解决住宿问题呢?随遇而安就是最好的选择,苏轼准备好被子,就住在干明寺僧人的宿舍里,“更须携被留僧榻”。当然,借宿也得有个漂亮的理由,那就是“待听催檐泻竹声”,要听雪融化的时候,冰水从屋檐和竹子上面流泻而下的美妙天籁之声。

   这就是苏轼写的《雪后到干明寺,遂宿》,一个“遂”,多几分随意,几分洒脱,人生也要如此,即使再难,也要笑看雪景。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