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变化和新趋势:2005年俄罗斯外交总结

来源: 日期:2009-03-29

2005年是俄罗斯外交发生重要变化的一年,导致这些变化的原因是其地缘政治危机的深化。随着政策调整,俄罗斯对外战略已显露出一些新趋势,并有可能形成"稳定东方面向西"的战略态势。

2005年俄罗斯外交的三点变化

第一点变化:与美国实现战略妥协的幻想破灭。九一一事件后,俄罗斯对美国的反恐政策采取了积极迎合的策略,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善俄美关系,实现两国的战略妥协。2003年底格鲁吉亚的"天鹅绒革命"标志着西方直接向独联体发起攻势,但这在当时未能引起俄罗斯足够的重视,其表现就是俄罗斯人还热衷于向西方提出自己的三点战略要价--停止北约东扩、承认独联体是俄罗斯的"战略利益区"、解决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2004年底2005年初,先是乌克兰爆发"橙色革命",后是吉尔吉斯斯坦发生政变,俄罗斯人如梦方醒,自九一一事件以来在联合反恐的基础上争取与美国实现战略妥协的幻想陷于破灭。

第二点变化:对独联体政策做出重要调整。独联体成为俄罗斯与西方地缘政治争夺的主战场。俄罗斯已做出反击:(1)动用经济杠杆,对有明显"脱俄入欧"倾向的独联体国家取消或威胁取消能源价格优惠;(2)与中国和中亚国家联手,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宣言》形式,要求美国从中亚撤军;(3)坚定支持乌兹别克斯坦从本国领土撤除美国空军基地的要求,加强与受?quot;颜色革命"威胁的独联体国家的团结。

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采取了新方针:其一,"能源换安全"--用提供廉价能源的办法换取独联体国家不退出独联体、不危害俄罗斯安全的保证。俄国防部长谢・伊万诺夫2005年6月的一次讲话表明,俄罗斯不会阻止独联体国家加入北约,但加入北约的国家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经济后果。其二,建立独联体经济核心--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三国统一经济空间。乌克兰最初也支持建立统一经济空间,"橙色革命"后其态度有所变化,即仅同意与独联体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而不同意加入具有共同市场性质的统一经济空间。

第三点变化:对华政策变得积极,中俄关系进入全方位发展阶段。与前几年相比,2005年是中俄关系成果丰硕的一年:(1)7月份两国元首签署了《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两国还建立了国家安全磋商机制并举行了两轮会谈,中俄战略合作进一步深化;(2)普京多次表示远东石油管道建成后将优先向中国供油;(3)中俄经贸合作面临重大进展,两国已把落实能源、投资、高技术等大项目当作推动经贸关系发展的火车头;(4)中俄首次举行联合军演。中俄关系正摆脱过去那种政治热、而其他方面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步入全方位快速发展的轨道。(5)2005年5月,俄罗斯外交部、国防部和有关领域的学者在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举行关于"完善上海合作组织的问题"研讨会,所得出的结论表明,面对美国在独联体特别是在中亚地区咄咄逼人的攻势,俄罗斯开始前所未有的重视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并开始就在该组织框架下推进与中国在中亚地区的多领域合作。

地缘政治危机的深化

由于西方的攻势已深入独联体,俄罗斯面临严重的地缘政治挑战。

1.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危机深化--独联体正从"文明离婚"阶段向"改嫁"阶段过渡。"颜色革命"的相似点是"去俄罗斯化",反映的是独联体一些国家在重新选择对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归属。从趋势看,一些国家将会留在独联体内,保持与俄罗斯结盟关系;一些国家将会逐步分离出去。按照俄国防部长谢・伊万诺夫的估计,大约7-10年后在独联体境内将会出现北约成员国。一些想加入欧盟的国家也需要经过长期的改革与发展才能达到入盟标准。据此分析,独联体的"改嫁"阶段将至少持续十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个阶段里独联体仍会事件频发,俄罗斯将为此饱受折磨。

2."能源换安全"和建立统一经济空间会起到缓解危机的作用,但不会改变独联体发展的大趋势。"能源换安全"固然能够制约一些独联体国家的"去俄罗斯化"倾向,但它只能在独联体国家经济极度落后、资金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发挥较好的作用,换句话说,"能源换安全"适用于独联体国家的图生存(面临生存危机)的阶段,而不适用于现代化阶段。统一经济空间也不足以抗衡欧盟的吸引力,因为它同样解决不了独联体国家的现代化问题。乌克兰拒绝加入统一经济空间的理由,就是不能违背其加入欧盟、实现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国家发展的根本战略。2005年底2006年初俄乌之间爆发天然气价格争端,表明乌克兰宁可遭受损失,也不愿接受俄罗斯对它发出的"归队"要求,从而拉大了与俄罗斯的距离,与独联体渐行渐远。也就是说,不论?quot;能源换安全"关系模式,或是建立统一经济空间,作用都是有限的,俄罗斯缺少防止独联体分裂的手段。

3.在独联体地区,与俄罗斯利益相对立的,是欧洲的地缘政治安全要求、独联体内部的离心趋势、美国的全球战略三者联合的力量。俄罗斯对外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矛盾在独联体地区相互交汇:一是与欧洲的地缘政治矛盾,其现实表现是北约东扩对俄罗斯的地缘政治挤压与防范,以及通过欧盟东扩和"颜色革命"瓦解独联体;二是与独联体国家主权发展的矛盾,其现实表现是俄罗斯要确保在独联体的"特殊利益",而独联体国家则力图摆脱俄罗斯的束缚。正是在这两个矛盾的基础上,形成了美国对俄罗斯和独联体的政策:通过北约东扩与欧洲国家一道对俄罗斯保持地缘政治压力,鼓励独联体内部分离趋势,防止俄罗?quot;帝国"再度崛起并重新成为与美国相抗衡的力量。

4.独联体离心趋势的长期性决定了西方与俄罗斯在独联体地区地缘政治争夺的长期性。独联体危机的内因是主要的。美欧的政策是以独联体内部离心趋势为基础、顺势而为的政策。如果说独联体内部的发展(现代化)危机及由此引发的分裂危机是长期的,那么美欧与俄罗斯在独联体地区的争夺也将是长期的。由于独联体涉及俄罗斯的核心利益,西方支持独联体内部的离心趋势,不可避免地会加剧与俄罗斯的矛盾。随着西方的攻势深入独联体,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回旋余地在缩小。

战略选择的基本方向

俄罗斯人尚未完整、清晰地表述过其在新形势下的战略选择,但种种迹象预示着其战略将沿着以下方向发展。

第一,对于独联体问题,俄罗斯将在新的基础上谋求与西方的妥协。俄罗斯曾幻想在反恐合作的基础上,背着独联体国家与西方达成划分势力范围的"雅尔塔协议式"的战略妥协。现在它将改变做法:第一,它将通过"能源换安全"进行独联体内部整肃,进而在独联体国家"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同西方打交道;第二,俄罗斯将放弃势力范围幻想,而仅仅要求西方承认它在独联体的安全利益,以及它在维护该地区稳定方面的主导地位。这很可能是俄罗斯最低限度的要求。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只要不发生严重损害俄罗斯领土完整与安全的事件,俄罗斯都将尽量避免与西方发生激烈碰撞,并力争实现妥协。

第二,加强与西方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合作,树立"可靠伙伴"形象,借以淡化对立因素。俄罗斯一直强调自己是国际反恐的"可靠盟友"。2005年,面对国际油价危机,俄罗斯加强了与欧盟的能源合作,强调自己是保障欧洲能源供应的"可靠伙伴"。俄罗斯向美国输出石油超过2000万吨,俄美年贸易额达到200亿美元,翻了一番,今后的目标仍是争取扩大对美石油出口量。在巴伦支海什托克曼气田的合作开发上也取得了重大进展。该气田2010年投产,天然气年开采量300亿立方米,其中220亿-240亿立方米将在液化后出口到美国。俄罗斯入世谈判也临近最后冲刺阶段。这些经济行为背后的政治动机是,不论存在何种分歧,俄罗斯都将大力推进在政治和经济上与西方相互依存的进程,最终超越双方的地缘政治对立。

第三,为了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俄罗斯有可能形成"稳定东方面向西"的战略态势。对俄罗斯来说,理想的状态是建立"俄罗斯-中国-印度三角联盟",而当前的现实选择是密切与中国的战略合作,这是2005年中俄关系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远东地缘政治的稳定、西伯利亚和远东开发的顺利开展、上海合作组织保障地区稳定作用的提升,这些均有利于增强俄罗斯与西方讨价还价的能力,有助于它集中力量应对西方在独联体问题上发起的挑战。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