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对美政策进入"黑障区"[1]

来源: 日期:2009-03-29

2005年,围绕北约东扩、"颜色革命"与导弹防御问题的斗争与冲突构成了俄美关系的主线。美国在这三个领域发起的咄咄攻势,如同三张扑面而来的网,正一步步罩向俄罗斯。俄罗斯尚未找到行之有效的因应之策。其最大的困境在于,由于国力上的巨大差异,无论其如何竭力反对,北约都要继续向独联体地区扩展,美国都要在独联体地区继续策动"颜色革命",都要继续实施对俄罗斯构成极大威胁的导弹防御计划。俄罗斯的对美政策如同进入了"黑障区",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原有的被动局面进一步加剧。

北约向独联体地区扩展已呈不可避免之势

2005年5月10日,在格鲁吉亚访问的布什表示,美国支持格鲁吉亚加入北约的愿望并将促使俄罗斯从该国撤军。进入2005年以来,美国与北约领导人多次公开强调,无论谁反对,北约都要继续东扩,并全力支持独联体国家加入北约的努力。美国领导人的表态意味着俄罗斯正面临着一个无法避及的地缘政治难题:北约在经过2004年的第二轮扩展,蚕食了原苏联的一角--波罗的海三国之后,开始把扩张的矛头对准了被俄罗斯视为本国"特殊利益地区"的独联体国家。俄罗斯领导人已经意识到北约向独联体扩张的不可避免性,因为如果不进入独联体,北约向东已经没有可以扩展的地理空间。按照俄罗斯领导人的估计,北约留给俄罗斯的战略喘息期只有7-10年。一旦北约扩展进入独联体地区,俄罗斯将面临着几百年以来最严峻的地缘政治形势。

就目前的情势分析,俄罗斯与北约间矛盾的化解只有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才会实现:北约转型--北约消除对俄罗斯的敌意,改变组织的性质,剔除自身的安全功能,转型为单纯的政治组织,或者俄罗斯转型--俄罗斯放弃几百年来延续的帝国野心,转型为西方倡导的完全的民主国家,成为既与其民族国家的新地位相符、又能与其欧洲邻国理顺关系的国家,并最终以新的政治面貌加入北约。第一种情况意味着北约甘愿放弃已取得的东扩成果,成为第二个欧安组织,这显然决非美国所愿;第二种情况意味着俄罗斯成为美国的从属性伙伴,走上一条完全有悖于本国历史传统的道路,这显然不是俄罗斯民族的本色。因此,以上这两种化解北约与俄罗斯矛盾的路径在短期内都难以行得通。

北约向独联体地区扩张已呈不可避免之势。但是俄罗斯至今仍未找到可以摆脱这一战略困境的良策。俄罗斯目前正在进行的直接的外交努力是加强与欧洲主要国家间的合作,谋求与欧洲建立统一空间,为北约东扩进行政治减震;分别通过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欧亚共同体,强化与独联体盟国的军事安全与政治经济联系;开始打出能源牌--俄罗斯领导人多次指出,那些加入北约的独联体国家必须以国际价格购买俄罗斯的油气,而不是现在所享有的超低廉价格。

"颜色革命"成为长期困扰俄罗斯的难题

可以这样认为,以乌克兰的"橙色革命"为标志,美国政府在克林顿执政时期即已推行的对独联体国家的"扩展民主"战略,现如今已经渡过了试探性阶段,开始进入全方位的突破性渗透时期。如果说北约东扩是美国从外部对俄罗斯战略空间进行的遏制性挤压,那么"颜色革命"则是美国从俄罗斯的战略边疆内部对其进行的战略性支解。这对俄罗斯形成三重威胁:

1."颜色革命"是北约向独联体地区东进的序曲。2005年,俄罗斯对"颜色革命"发生国的影响力迅速下降。尤先科继任乌克兰总统后不久即宣布,乌克兰将退出与俄罗斯等国的统一经济空间。这很可能是乌克兰与俄罗斯逐步拉开距离的开始。2005年10月7日,乌克兰新总理叶哈努罗夫在北约总部与北约秘书长夏侯雅伯及北约26个成员国大使举行会晤,重申了乌克兰要求加入北约的政治意愿。夏侯雅伯宣布,北约的大门始终向乌克兰敞开;乌克兰要进行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为加入北约做准备;北约将致力于帮助乌克兰进行改革,加强北约与乌克兰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加速其融入北约的进程。显而易见,乌克兰已经成为独联体国家中最受北约青睐、最有可能加入北约的首批国家[2] 。格鲁吉亚原本就与俄罗斯关系不睦,政权更迭后进一步滑向美国。格鲁吉亚也同北约签署了伙伴资格行动计划。迫于多方面的压力,俄罗斯方面已经宣布在2008年前撤出在格鲁吉亚的最后两个军事基地。吉尔吉斯斯坦阿卡耶夫政权的垮台使得俄罗斯在这个中亚国家悉心培植的政治影响被弱化。

2.俄罗斯成为美国策动新的"颜色革命"的潜在目标。尽管小布什曾公开将普京称作是"一个也许并不是最适合西方的俄罗斯领导人,但西方也不可能找到比他更合适的人选"[3] ,但是,随着"颜色革命"在独联体部分国家的相继得手,美国进一步加大了对俄罗斯所谓"专制倾向"的批评力度,并似乎有意扶持以前总理卡西亚诺夫为首的反对派,力图借下届总统选举之际"推陈出新"。2005年5月9日,布什在莫斯科与普京举行会谈后的第二天出人意料地会见了俄罗斯"民主人士"代表,并毫不掩饰地称美国要帮助俄罗斯建立"公民社会"。

3.俄罗斯的能源利益面临着严重威胁。迄今为止,在独联体地区"颜色革命"已经发生和发生未遂的国家,或处于油气资源富集地区,或处于本地区油气外运的枢纽地位。如果能够在中亚-里海国家催生亲美政权,显然有利于维护甚至扩大美国在这一地区的油气投资,进而掌握中亚-里海地区的油气控制权。虽然格鲁吉亚与乌克兰不属于中亚-里海油气板块内的国家,本国的自然资源也极为贫乏,但是都是独联体地区的油气开关型国家,主导着该地区石油与天然气的外运。以格鲁吉亚为例,里海地区不在俄罗斯掌控范围内的四条石油外运管线都经过格鲁吉亚,使之成为里海石油流向西方的咽喉。不仅如此,格鲁吉亚还如同是一把匕首直接指向俄罗斯主导的里海石油运输管网体系,其中最近的管线距离格鲁吉亚只有几十公里。乌克兰同样是一个能源开关型国家--俄罗斯与欧洲国家80%以上的能源交易是通过乌克兰输送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控制了该国就等于控制了俄罗斯最主要的能源出口。

由于俄罗斯与独联体有关国家的坚决抵制,特别在上海合作组织在2005年7月5 日正式要求美国制定出美军撤出中亚军事基地的时间表、乌兹别克斯坦要求美国在180天内撤出汗纳巴德军事基地后,美国在独联体地区策动"颜色革命"的政策在2005年出现了某些调整的迹象。美国朝野一部分人认为,在独联体地区过于激进、急进地推动"颜色革命"将招致对象国执政当局和俄罗斯的强烈反弹,其结果是使俄美矛盾进一步激化,使"颜色革命"的对象国更多地倚重俄罗斯,使上海合作组织走向与美国政治对立甚至对抗的道路,并很有可能葬送中亚地区来之不易的良好的国际反恐局面。由于中亚地区是大国利益比较集中,也是大国利益容易发生碰撞的地区,加之该地区是国际恐怖主义与宗教极端势力的滥觞之地,任何政治波动都有可能引发地区动荡。今后美国在这一地区扩展民主的脚步可能会放缓,手段可能会更趋向温和,而将策?quot;颜色革命"的目标主要对准欧洲地区的白俄罗斯。2005年5月5日,布什在访问拉脱维亚前公开宣称,将继续促进独联体地区的"民主进程",并将白俄罗斯称作是"欧洲最后的独裁国家",美国将进一步促进其民主改造。[4] 从2005年美国国防部长与国务卿多次访问中亚地区时的表态来看,美国中亚政策的核心是维持地区稳定,巩固现有的军事存在,是扑灭中亚国家的反美排美之火,而不是进一步将其点燃。但是美国放缓实施对中亚地区的扩展民主战略只是暂时的策略性的选择,从长远来看,中亚伊斯兰世界始终是美国推销民主的重点地区。2005年9月,美国与欧盟还在要求乌兹别克斯坦接受对"安集延事件"进行的国际调查,要求追究卡西莫夫总统的责任。美国还宣布暂缓对乌兹别克斯坦的一笔2200万美元的援助,同时提出一项要求把对中亚国家的援助与这些国家的民主和人权状况挂钩的法案。法案规定,每年对中亚国家的民主和人权进行一次分析,如达不到要求,将对中亚国家的援助每年减少33%。

导弹防御计划对俄罗斯的威胁进一步加剧

近两年来,中东欧各国继在争先加入北约、欧盟之后,又出现了争先介入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的第三次与西方融合的浪潮。这对俄罗斯的刺痛及其威胁丝毫不逊于前两次。

从2004年起,美国开始同捷克、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等国进行谈判,谋求将这些国家纳入其导弹防御系统的范畴。如果这些国家允许美国建立反导防御基地,加上原有的北约体系中的预警系统,即意味着欧洲国家除俄罗斯以外都被纳入到美国的导弹防御体系。在拉脱维亚,美国的技术人员正在修建隶属于北约的大型战略预警设施。该设施与美国阿拉斯加东部谢米亚岛上改建的雷达网构成了美国正在布建的全球反弹道导弹预警体系中最重要的两个关节点。

有迹象表明,美国可能正在谋划将在中亚地区已经获得的军事基地用于导弹防御的目的。如果中亚地区的美军基地被用于导弹防御目的,最便于在俄罗斯发射导弹的助推阶段进行拦截[5] 。从地图上可以看出,美国当前在中亚的军事基地离俄罗斯的奥伦堡和鄂木斯克导弹集团军并不遥远。这完全有可能从中亚地区直接攻击从伏尔加河中游和下游发射的俄罗斯导弹。在这种情况下,对俄罗斯最严重的威胁是美国将装载有激光武器的重型飞机联队部署到中亚地区的基地,依照美国设计的激光武器弹药基数,一架飞机在一次起飞中就可以摧毁30枚的导弹。2005年9月23日,美国驻阿塞拜疆大使馆称,美国将帮助阿塞拜疆建设2座大型雷达站。据悉,这两个雷达站中的一个将建在与伊朗交界处的阿斯塔尔,第二个雷达站将建在大高加索山脉南麓的赫集。另有消息称,摩尔多瓦已在此前的9月8日同意美国在其境内建立雷达预警站。倘若美国果真在上述两国建立雷达站,并将其获得的数据用于导弹防御目的,那么即意味着今后整个前苏联地区的导弹发射都在美国导弹防御预警系统的有效监控之下。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正在对俄罗斯构成严重威胁:

第一,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威慑效能受到制约。按照美国军方的设想,在敌国导弹的助推阶段使用小型卫星拦截器进行拦截的效果最佳且成本最低。这种重量在10千-12千克的小型卫星拦截器在里根"星球大战"计划时期就已经研发出来。如果俄罗斯的战略核弹头按照《莫斯科条约》削减至1700-2200枚,那么美国只需要部署1万-1.5万个卫星拦截器,加之在高度约一万公里的绕地球轨道上部署30个以上装备激光武器的作战航天器,就可以对俄罗斯的核弹头进行有效拦截。目前以"波音-747"飞机为基础的空基激光武器(ABL计划)的研制工作已取得很大进展(计划在2007年进行首轮飞行试验,2012年首批七架"波音-747"飞机将装备射程300-500公里的"激光炮")。即便俄罗斯的弹头在助推阶段不能被全部拦截,美国已经研发并开始部署的海基和陆基拦截器也会在其飞行的中段和末段进行补充拦截。而且美国导弹防御系统所具有的强大的反卫星作战能力将对俄罗斯战略核力量的太空指挥系统造成严重威胁。它可以对任何一个给美国带来严重危险的国家实施预防性打击,美国现行军事学说并没有排除这种可能。在理论上,美国一次突然的战略攻击,就可以大量摧毁俄罗斯的战略报复力量,只有不足100枚,也可能是只有9枚核弹头能够得以保存(而对于美国而言有2000枚核弹头可以在敌方的核攻击中保存下来)。即便俄罗斯使用这些幸存下来的导弹对美国的战略目标发动报复性的攻击,也将被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悉数拦截。[6]

第二,俄罗斯在应对NMD的军事准备上陷入进退两难境地。如果俄罗斯参与这种新型的军备竞赛,是否能够在财政上承受得起令人置疑。如果俄罗斯放弃军事上的准备,国家的安全环境将面临严峻挑战。

第三,俄罗斯在国际社会的发言权将受到削弱。无论美国部署NMD系统是否将俄罗斯作为最优先考虑的因素,但是部署完毕后对俄罗斯造成的直接政治影响已经清晰可见:美国通过继续发展大规模导弹防御系统,使俄罗斯的核威慑失效;美国将因此获得一个成倍增长的军事优势。

第四,俄罗斯的国际威望遭到直接打击。小布什政府的导弹防御计划的飞速发展发生在九一一事件之后的四年间。期间,俄罗斯对美国的国际反恐怖斗争给予了积极支持,然而这种合作精神并未得到美国对等的政治回报。这在心理上对俄罗斯公众形成极大的冲击。俄罗斯精英阶层认为,美国把导弹防御计划不断推向俄罗斯邻近地区意味着俄罗斯已经"失去了表面上和美国平起平坐的最后机会","在有可能出现历史性的东西方和解进程中,美国的这一举措实际上是特意要让俄罗斯丢脸"。

尽管多年以来俄罗斯对美国的导弹防御计划一直持反对态度,但是这对美国政府并未起到任何的警示作用。俄罗斯在不得不接受美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的同时,开始逐步采取力所能及的反制措施。(1)加强本国的核力量建设。2005年是冷战结束后俄罗斯试射洲际导弹最多的一年。白杨-M已经总计列装五个团,2006年将装备一个公路机动团。2005年9月,俄罗斯试射了白杨-M的潜射型--"圆锤"洲际弹道导弹。这表明白杨-M已经具有了竖井式、公路机动式和潜射式三种发射方式。这是俄罗斯战略核武库实现白杨化的重大进展。(2)加强与欧洲国家在建立全欧非战略性导弹防御系统方面的合作。目前双方已经统一了该系统的技术标准,建立了预警数据交换机制,并进行了多次战略预警演练。(3)尝试与美国开展导弹防御合作,尤其是在东北亚地区的合作,但是进展不大。主要症结在于美国想购买俄罗斯的S-300甚至S-400导弹防御系统,而俄罗斯一直持保留态度。

综上所述,俄罗斯在北约东扩、颜色革命与导弹防御问题上的被动局面在2005年进一步加剧了。未来几年,俄罗斯对美政策也很可能是在"黑障区"中摸索,难有破解良策。在这种战略困境中,俄罗斯更加关注与中印两国的战略合作。这也是中俄战略协作在2005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