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频繁对中国发难 谁在无能狂怒?

来源: 日期:2023-12-27

最近,美国在短短24小时内对中国发动三波攻势,涉及电动汽车关税、半导体采购审查以及台海问题。

然而,这些发难的点并不新鲜,涉及的议题包括芯片、电动汽车和台海问题,都是美国一直以来对付中国的老手段。

关键问题在于,美国为何在一天内连续出招,加剧中美紧张氛围?在美国发难的同一天,美军参联会主席布朗与我国总参谋长进行了视频电话,重启了中美军事对话。

此前美方不愿与我国总参谋长对话,现在却转变态度。

这是否意味着美国在军事上吃亏,试图通过政治和经济手段找回失落?

实际上,更主要的原因在于美国感到紧迫。年底时,中俄盘点账目发现,两国贸易结算已完全摆脱了第三国货币,这对于一直以美元为主导的美国来说是个坏消息。

中俄两国摆脱美元结算体系,对美国的经济和地位构成了重大威胁,使美国感到急迫。

面对美国的发难,我国早有准备。美国虽然在一天内连续开三炮,但对我国来说,这些举措并不构成实质性威胁。

在年底盘账时,中方也将美国的政治、经济手段纳入考虑范围,而中美贸易结算中,我国对美债的抛售则是一次有力的回击。这一盘账使得美国在经济上受到了重要的打击。

观察发现,现今美国对中国的发难手段和借口虽然数量增多,但伤害逐渐降低。

美国曾用过的几个对我国构成威胁的借口如今已经被用烂。相反,我国只需一招,就能让美国无法招架。美国似乎变得手握“小辫子”,但揪动小辫子对我国而言无济于事。

我们的策略是盯住美国的立身之本,即美元,这比美国采用芯片、关税等手段对华发难更为有效。

总体而言,美国在一日内连续发难,但其对中国的伤害逐渐削弱。

我国牢牢掌握美债这张底牌,实际上是握住了美国的命脉。尽管美国现在能对中国打的牌越来越少,伤害也越来越低,这似乎让美国在一日内无能狂怒三次。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