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关于郝海东的“不合群”,常常让我想起《飞越疯人院》里面的画面:
护士与病人互道早安,按时娱乐、服药、开会和自由活动,大家在安静地打牌,音乐是舒缓的,光线也很轻柔,表现好还能出门游玩,疯人院里的每一天都在这种既定的日程表下循环地上演。一切看上去都秩序井然,静谧安逸,除了有一种难言的压抑以外。而男主角麦克·墨菲可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异端,因为他“总和别人不一样”。
郝海东也是如此。
大概也是中国体育的特殊环境成就了郝海东,因为若在一个相对正常的环境里,他所能得到的评价也就只有“喜欢打嘴炮,而且性格孤傲”——无论以他所处的时代或者我们现在的眼光来看,这样的人都无法被称为怪异(乔帮主或多或少不就是这样)。但恰好他身处于“最受瞩目”的中国足球,他直言抨击的制度,又恰好是那么不合理——才会显得他那么地独树一帜。
在2018年的那篇专访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关于郝海东对于“自由”的向往:
“自由”也是郝海东口中的高频词。这个夏天,“车厘子自由”成了网络热词,而郝海东似乎领先社会一大步,早就实现了“批评自由”。经常有人给他留言说,“佩服你敢于说实话”,他感到不解,“人不就是要真实的表达吗?说几句实话,为什么还需要‘敢于’?
我所接触的体育世界里,各个体工队就相当于一个独立的王国,大部分的教练就是“独断专行”的家长,残酷的举国体制使得运动员在这个封闭的小社会里成长,大部分的生命就是日复一日的训练,文化教育只像是生日蛋糕上的那一粒红樱桃。
这也使得相当一部分运动员性格单纯,不谙世事,这既是优点也是缺点。从他们的社交媒体也能看出一二,和娱乐明星的几乎没有什么区别,除了代言广告,就是官样文章,几乎看不到他们真实的性格,遑论其它。
这也是为什么当初傅园慧凭借一句“洪荒之力”就能成为热搜女郎——各级国家队本就是国家单位,各安其位、各为其政,身处其中,永远谨小慎微,永远不要多嘴。
另一方面,你也可以说,他们过惯了集体生活,连吃饭都有人管的那种,所以大部分的运动员是缺乏“个性”这一要素的。
如此的时代背景也使得郝海东显得非常珍贵,毕竟所有人都向后退的时候,站在原地就已经是先人一步。
像他这样不平则鸣,完全放飞自我的人,在体育圈里绝对是凤毛麟角,从足协到主教练米卢,再到最近的“炮轰”恒大和许家印,他完全没有辜负他“郝大炮”的名称。
早从运动员时期,每天集训结束,吃完饭,郝海东都是最后一个回到房间的,他的独来独往不包括此时:他喜欢看大量的书,也喜欢表达各种观点,而队友们都会围过来,和他一起喝口茶,听他海阔天空……
而这几年他也成为了微博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其中一半的人都是来笑话他当年那句“C罗最多火三年”的话语。
但郝海东看上去压根就不care,他说过,自己只在意业内行家如何评价自己。
“你说我炮轰谁了?”郝海东对于郝大炮这个称呼颇有些忿忿不平,“说几句实话,怎么就成了炮轰?我凡事只是希望有常识、有逻辑,怎么就成了离经叛道,成了被孤立的少数派?”
4
我去过几次大连,这座城市生气勃勃,到处都能看见身高190以上的长腿帅哥。但在辽宁的土地上,我不由得思索起一个绝望的人生哲学命题:郝海东、孙继海这些年轻时候都挺精神的人,年纪大了以后为什么全都长成了赵本山?(此处手动@陈冠希和@小栗旬)
时隔很多年,来自山东青岛的郝海东依然是这座东北城市的骄傲。如果可以,你随便抓住一个看上去像00后的年轻人,他都会告诉你,当年郝海东是在哪里训练的,又是在哪里一战成名的。
根据东北人的口音鄙视链,他们会形容大连人的口音是最轻的,最接近普通话的,但这丝毫不妨碍他们表面看上去都是大大咧咧、称兄道弟的江湖人士。
郝海东的性格看上去却并不那么北方,至少在金松的眼中,郝海东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豪爽,比如他会默默地替所有球员买单。他的性格有时候还简单得出奇:如果有人写了他不好的地方,他也不会主动去找对方,但是遇到了,就会和对方“辩论”一番,但他完全不算计,不在背后使阴招,过了以后也不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