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能不能打不知道,但打出一个金庸是真的(组图)

来源:谈资 日期:2020-05-21

1

太极拳的名头,实实在在是杨露禅一拳一脚打出来的。同治年间,杨露禅在北京的王府里教拳,外号是“杨无敌”。旧社会武行规矩大,名气都靠拳头说话。杨露禅既然有这样的名声,要是像如今的雷公和马保国一样一击即溃,绝对无法单枪匹马凭借一己之力,让太极拳在京城扬名立万,成为与形意和八卦并称的三大内家拳之一。

虽然没有影像纪录,但却不乏文字记述。状元出身、成为两代帝师的翰林学士翁同龢,即亲眼见过杨露禅如何挫败各路好手:

“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



杨露禅在陈家沟学的叫陈家拳,他自己称为“绵拳”,太极拳的名字倒是来自饱读诗书的翁同龢。杨露禅若被人打过脸,不但无法在卧虎藏龙的京城王府立足,也不可能让帝师身份的翁同龢为他背书。况且当时杨露禅“进退神速”的拳法,也并非后人印象中慢吞吞的太极模样。杨露禅回乡后,其子杨班侯进京继续父亲的教拳事业,也是一样能打的狠角色。

但养尊处优的满人即便要学拳,也不过图个新鲜,哪会像杨氏父子这样当作吃饭本领来练。杨露禅教自己的儿子杨健侯练武,苦到杨健侯据说一度想要自杀——但杨健侯挺过来了。学太极拳的人多,能真正下苦功的百中无一,于是从杨露禅就开始因地制宜:只教举手画脚强身健体的招式练法,至于真刀真枪拼命的战法,看缘分咯。

开宗立派的祖师爷厉害,后代就未必。性情温和的杨健侯心疼自己的儿子杨澄甫,没法像老子对自己一样催逼他练功,杨澄甫也就得过且过。等到1917年杨健侯临终前,才担心杨澄甫“万一失手,杨家威名扫地。”

此时的杨澄甫已经三十有四,一直在父荫之下过着岁月静好的生活。要说他能保持杨露禅传下来的东西原汁原味,怕是连梦话都不敢这样说。

2


不过经过几十年的经营,杨式太极早已声名在外,从杨氏太极也衍生了吴式、许式、李式等分支。既然已经不是杨露禅那时动辄就要拳脚见高低的创业年代,此时爱惜羽毛的太极拳师们轻易不动身手,一旦有个闪失可是关系到名气和收入的大事。毕竟来学拳的弟子,个个都冲着名声而来。

1929年,在杭州举行的“国术游艺大会”是现代以来最有影响的、习武者实际交锋的大会。评委中包括了形意的尚云祥、八卦的孙禄堂这样各派的一流武人,杨澄甫也名列其中。这届武术比赛最终的亚军朱国禄16岁开始练形意拳,后来被其兄朱国福叫到上海做他的拳击陪练,从此便将拳击的技法加入了自己的功夫之中。在擂台上,这种中西结合的拳技让他所向披靡。

但也遭到了当时一位太极名家的非议,认为朱国禄的打法“不合国术”。言下之意,就是不成正果的野狐禅。朱国禄没说什么,他弟弟朱国桢不服气,说您老既然会国术,咱们上擂台我跟您学习学习?只要不打死我,您手有多重就下多重的手。

当时是深秋天气,这位名家听了竟然满面是汗。不管是不敢还是不屑,反正这一架没有打成——既然没有打,太极名家就没有输。

虽然一直以来都有“形意一年打死人,太极十年不出门”的说法,意思是太极相比其他拳术更需要长年累月的苦练才可实战,但本届比赛去擂台上比试的太极选手,竟然全都不堪一击,四两拨千斤的功夫一现也未现。讲究以柔克刚的太极,在此次大会上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最终优胜者都是拳快力大又抗揍的类型。

当时的大会规则:评委若是有意,也可以下场。身为杨氏太极拳第三代正宗传人的杨澄甫,作为太极拳宗师杨露禅的孙子,眼看太极被打得满地找牙……最后也默默忍了下来。



虽然不上场,但杨澄甫手底下也未必没有两手。两年后浙江国术馆,教黑虎拳的萧聘三教拳时吵到了在睡觉的国术馆教务长杨澄甫,于是一言不合就比武。杨澄甫说萧的拳无用,让他在自己肚子上打三拳。

据当时在场者陈天申回忆,萧第一拳打下去杨即露痛苦神情,第二拳后现场能闻到血腥气,第三拳打完后杨右手紧捂肚皮、左手一掌击在萧的心窝处,萧当即口吐鲜血倒在两米开外处。两败俱伤的两位,从此都因为伤情严重而不能再任教。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