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官制演变之方式

来源: 日期:2013-06-04


    清光绪元年定出使制。命侍郎郭嵩焘使英,翰林院侍讲何如璋使日,京卿陈兰彬使美及西秘,是为对外有驻使之始。郭等均带本官其出使为差遣,后此星使联翩四出,使差仍非实官其使馆中之参赞翻译各员及分设各地之总领事领事副领事亦然。光绪三十四年定头等出使大臣正一品,其下参赞正三品,通译官正五品。二等出使大臣正二品,其下参赞官,二等参赞官,三等参赞,二等通译官,三等通译官,一等书记官,二等书记官,商务委员等品级有差。其总领事列从四品,领事正五品,副领事从五品。又三等出使大臣正三品,于是均成实官。惟头等出使大臣为特使,非驻使,事毕则省。三等出使大臣亦不恒置。由使领各差至使领各官,亦差遣变为实官之例也。
实官变为虚衔

    实官变为虚衔,可分为二方式。一为他官治此官之事,居此官者徒有官名而无职守,此官遂成虚衔。一为此官治他官之事或兼任他差,于其本官之事反不过问,而此官亦成虚衔。宋在元丰改定官制之前,官名职守,泰半虚寄,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予敕不治本司事。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不预朝政,侍郎给事不领省职,谏议无言责,起居不记注,中书常阙舍人,门下罕除常侍,司谏正言,非特旨供职亦不任谏诤,至于仆射尚书,丞郎员外,居其官不知其职者,十常八九。斯诚极实官变为虚衔之大观。又节度团练防御诸使及刺史,自宋初命朝臣出知其事,即成空名,元丰改制以后犹如是也。
    明代总督巡抚总兵官副总兵之属以及布按分司诸道道员,虽各带本官,实际并不治其本官之事,一旦离差,其本官亦连带罢免,故其本官实为虚衔。清代疆吏每有就拜大学士,并不至京入阁办事。又咸同以还,勇营将领补授绿营武官实缺者,往往仍留军中带勇,不赴任。亦属此类。所不同者,明代督抚总兵等所带本官均无定员尤滥耳。
佐官变为正官 正官变为虚衔
    尚书省之正官本为尚书令,其下之左右仆射均佐官也。唐代因太宗曾为尚书令,其官非人臣所敢居,遂以左右仆射为尚书省之正官。宋元丰改定官制,尚书令官高不除人,由左右仆射分任宰相,亦系以左右仆射为正官。此尚书省也。又门下省之正官本为侍中,其下之门下侍郎亦左官也。唐代侍中已成虚衔,宋元丰改定官制以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行侍中职,是门下省之佐官亦成正官矣。其中书省之正官本为中书令,中书侍郎乃其下佐官,而元丰改定官制以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行中书令之职,是亦以佐官为正官也。元代中书省左右丞相之上以皇太子兼中书令,而实际任事者仍为左右丞相。明初不设中书令,而左右丞相在名义上亦为中书省之正官矣。佐官变为正官之前,正官类已变为虚衔,如前举尚书令侍中中书令均久成虚衔,兹不赘述。尚书左右仆射诸佐官之所以变为正官,即由其正官或有其官而无其人,或有其人而不居其职故也。
中朝官变为外朝官 中央官变为地方官
    中朝官为君主私人之官,外朝官则国家之官也。中朝官变为外朝官如大将军在汉代列中朝之首,至魏晋则为外朝官。又如侍中在汉代亦为中朝官,厥后地位日崇,亦成为外朝大臣。又如中书令在魏代本为君主私人,其后亦成为外朝高官,非复天子近臣。均其例也。中央官变为地方官如汉初刺州之丞相及武帝所设之部刺史,均非地方长吏,(刺史内统于御史中丞),至东汉末刺史兼揽地方行政权,不仅司监察,遂成为地方官。又如魏置都督,唐置节度使均系以中央官出外治军,厥后都督节度使亦均变为地方官,又如明之总督巡抚均为京官之一员,固明史职官志不列作外官,至清代则总督巡抚并为疆臣。均其例也。
长官本位变为机关本位
    以长官为主,因长官而有机关,是为之长官本位,以机关为主因机关而有长官,是为之机关本位。吾国古代,类以长官为主而鲜以机关为主,降及秦汉犹然。如因丞相而有丞相府,因太尉而有太尉府,因九卿而有九卿之寺。魏晋以还,则渐入机关本位时期。曰台曰省曰寺曰监皆机关也。而诸卿之改为诸寺卿,尤为由长官本位至机关本位之象征。隋唐逮于明清,中央几悉以机关为主,而如元之行省,明清之两司则在地方亦趋于机关本位。今吾国由中央以至于县,大都以机关为主。如委员长行营,战区司令长官部,监察使公署,行政督察专员公暑一类长官本位之机关,究属较少。盖国史之趋势如斯,不仅受他国之影响已也。
对上述各方式之解释
    以上所述不过说明吾国过去官制曾如是变,非谓其悉如是变,亦非谓其必如是变也。而其曾如是变者,绝非偶然,兹请略为解释,并稍加评论。
    大凡君主欲集权于个人,恒喜重用与己接近之小臣以夺大臣之权。小臣官卑,虽重用之,不患其逼,且系与己接近者,亦不虞其背己,此于君主有利也。固汉光武帝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而尚书职重,三公皆拥虚器。魏文帝承其父重用秘书令遗习,以中书监令并掌机密,而中书之职亦重。其侍中则在西汉已为要职。汉之侍中,直侍左右,分掌乘舆服物,下至亵器虎子之属,事至卑而与君主亦至接近,所以能预国政,正由为君主之私昵故也。然诸臣职既重要,事实上其地位亦必随之增高,官品之升,实系君主以法律承认事实。明清之大学士亦同此例。明代始则内阁与六部争权,继则六部屈于内阁之下,张居正当国时,各部尚书恂恂殆若属吏。阁臣为君主所亲信,其职重要,故部臣官虽高而不能与之抗。清代升高大学士之官品,即以法律承认阁臣事实上之地位。此前举卑官变为高官之由来也。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