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对摄影热情高涨:很会取景和cosplay装扮

来源:澎湃新闻网 日期:2016-08-18

慈禧扮观音像 资料图

本文摘自:澎湃新闻网,作者:石伟杰,原题为:慈禧如何用油画和摄影重构自己的形象

在近代摄影和传播技术普及之前,中国统治者的形象是神秘的,正如笔者在《龙颜:古代皇帝长什么样》(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393848)中所说的那样,“以前的帝王画像都是供奉在宗庙里,一般百姓无法得见,民间也不知道皇帝长什么样”。但是,到了晚清,随着摄影技术的传入和近代媒体的产生,统治者的画像和照片开始流入民间。典型的照片甚至就在历史长河中定格,成为后人眼中唯一的形象。以慈禧为例,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配了如下这张图:

可以说,大部分人对慈禧形象的认知就被这张照片定格了。其实,在慈禧了解了西方传进来的油画和摄影后,她便主动利用这些新兴手段为自己宣传,重构了自己在世界上的形象。

慈禧如何用油画和照片树立正面形象?

据“中研院”近史所王正华在《走向“公开化”:慈禧肖像的风格形式、政治运作与形象塑造》(台大《美术史研究集刊》第三十二期,2012年出版。本文关于慈禧的图片如无特别说明,均出自该文,以下简称“王文”)中介绍,由于康梁等人在海外散播慈禧的负面材料,慈禧的形象确实不太好,而且国外也看不到慈禧的肖像。但那时候在西方的报道和书籍中,慈禧还属于“正常人”的范围,“甚至深具女性气质与美貌”,如下面这张慈禧插图:

王文引用相关研究指出,这张图其实是盛清时期的作品,跟慈禧本人毫无关系。但到了义和团运动时期,慈禧下令攻击使馆区,让西方人觉得她很邪恶,于是有了这样的插图:

面对如此情况,慈禧当然得采取行动。根据当时的国际惯例,慈禧将自己的照片赠送给外国使节及其夫人,以便澄清和传播自己的真实形象。王文发现,赠送照片的大小和装帧是有讲究的:

慈禧外交照片有高低位阶之别,据《圣容账》记裁,尺寸大者高于小者,戴头冠高于梳头,手上拿绢帕高于团扇或折扇。梳小头拿团扇乘轿者只能赏给使臣,而戴冠大圣容则留给皇帝、皇后或总统。照片若有展示或赠送的需要,则将影像放大至75x60公分左右,甚至加彩,配上雕花金漆镜框。

赠送是流动性的,慈禧还在一些固定场合展示自己的形象,使之更为持久地公开化,王文举出了这些场所,其中就包含外交场合:

根据《圣容账》,照片也曾赏赐给李莲英与喜寿等总管,并悬挂于紫禁城宁寿宫乐寿堂、颐和园乐寿堂与西苑海晏堂中。前二处为慈禧日常活动之地,海晏堂则为慈禧返回北京后新修之西洋式建筑,曾在此接见外国公使夫人。

除了主动赠送照片,慈禧等人的照片还被制成了明信片,远销国外,进一步扩大了外国人对她的形象认知,王正华表示:

目前搜集到的慈禧明信片共四种,其中两种所用照片相同,皆为慈禧与隆裕皇后、瑾妃、德龄、容龄等人的合照,但明信片边缘说明文字却有英、法文之不同。第三种为慈禧簪花照,说明文字为英文。第四种为《圣容账》所记载外交场合运用的慈禧照,影像中慈禧正襟危坐手握折扇,说明文字为德文。

照片和明信片属于常规手段,在慈禧的形象公开化过程中,有一次国际展会不得不提,那就是1904年的圣路易世界博览会。慈禧选送了一幅巨型肖像油画参展,王正华认为,“重点不在于品质,而在其巨幅的尺寸与特别的形制”: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