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对摄影热情高涨:很会取景和cosplay装扮

来源:澎湃新闻网 日期:2016-08-18

木质画框甚为厚重实在,雕满蟠龙与寿字装饰纹样,直立成一屏风,全幅高484公分,宽203公分。远大于常人的比例,让身高不过五英尺(约152公分)的慈禧望之俨然神祇,供人仰头瞻视,也具有皇家气质,统摄全场。

《纽约时报》后来报道了这幅画,也注意到了这个尺寸问题。

可以说,通过一系列的公开行为,慈禧一改中国统治者的神秘形象,将自己主动展示在西方世界中,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慈禧的照片是如何出口转内销的?

那么慈禧的这些照片有何特色呢?据王文估计:“慈禧留下多达五十多件肖像,其中约三分之二为摄影照片,群像、独像皆有,其余画像皆为独像,包括油画像及传统形制与风格的肖像画。”其中的祖宗像和五幅行乐图,属于中国传统绘画对统治者形象的塑造,与历代帝后画像类似。而摄影技术的传入,改变了帝后形象的再现与传播,呈现了新的特色,主要就是更为真实,传播更加高效。

据王文介绍,慈禧第一次被拍摄是1902年从西安回京时:

当时慈禧自永定门入北京,在正阳门内举行回朝仪式,一群欧洲人就聚集在城墙上观看,慈禧的反应如何?据闻,她拱手为礼,身躯微弯,有礼又优雅,让这群人相当惊讶。当时留下的影像显示慈禧为官员及太监簇拥着,仰头向上,举手招呼应是位于城墙上的外国人,手中的浅色绢帕特别突显其对着镜头热情回应的肢体动作。

从1903年开始,慈禧开始接触拍照,摄影师有勋龄(1874-1944)和日本人山本赞七郎,内务府为此设立《圣容账》,专门记录每张照片里慈禧的衣服、首饰以及照片的装裱、使用情况。据林京的《慈禧摄影史话》(《故宫博物院院刊》1988年第3期,以下简称“林文”)归类,这些照片总共可以分为四类:(1)化妆照,共七张,比如扮观音等;(2)与后妃、格格、女官及外国公使夫人等的合影;(3)起驾与乘舆往仁寿殿的照片各一张;(4)二十余张标准特写照,均摄于颐和园乐寿堂。

在分析第四类标准特写照时,林文还发现一个有趣的小细节:

慈禧所有的相片中皆戴有两副耳环,其中一副不太显眼的小宝珠耳环从来不曾摘过,而只是频繁地更换另一副。原来慈禧初进宫时,正值妙龄,丰姿俊俏,为嫔时就灵巧过人,能背诵五经,通达满文,大略浏览过二十四史,通晓古今治乱大事,又能察颜观色迎合上意,遂得咸丰帝独宠一时,特赏给她宝珠耳环一副,慈禧因之扎了四个耳孔,以示炫耀。

而且慈禧在这类标准特写照片上以横幅标语表明自己的身份与头衔,标语中一定会出现“大清国”、“皇太后”这两个词。王文进一步指出,留在国内的照片横幅标语中有“万万岁”等特定用语,而展出到国外的照片和油画中则删去“万万岁”,也没有更多的名号,直接简化为“大清国慈禧皇太后”,表明慈禧理解国际社会的通用语言,懂得内外有别。

虽然是内外有别,但出口也会转内销,那慈禧的照片是如何在民间流动的呢?王文指出:

始于1904年6月,上海发行的《时报》陆续登载有正书局贩卖慈禧照片的广告,在此后数年的时间中,类似的广告虽非每日见报,但也屡屡出现,为有正书局致力推销的影像商品之一。约于同时,上海的耀华照相馆也出售慈禧照片……另外,1905年天津的照相馆,已经在橱窗摆设慈禧照像以供选购。……广告中出售的照片与今日所见类型雷同,计有慈禧独照、慈禧与后宫女眷、太监及德龄一家等各式团体合照,观音扮装像也出现。

当时的市面上,各种摄影册已经有售,慈禧的照片在售价上明显与其他摄影作品有区别:

1904年六月慈禧照片刚上市时,值洋元一元,未标明尺寸。当年十月后的广告,标示八寸者一元,六寸五角,多买折扣愈多。相对于其他丽人名人照每张四角、全本照相册数十人十五元的价钱,慈禧照片可说高价。

至于这些照片是如何流出的、具体的销量和传播的广度与深度,限于资料,暂时没法做出估计。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慈禧的形象开始走入民间。作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在民间塑造自己的形象是必须的,此后的中国统治者,也都有利用照片做宣传的具体做法,留待以后详述。

慈禧是如何迷恋摄影的?

说了这么多慈禧照片的事,那她是如何接触并迷恋上摄影的呢?这要从前文多次提到的一位女眷说起,那就是裕德龄(1886-1944)。她曾随父亲裕庚出使日本和法国,1903年回国,随后被慈禧召进宫中。因为有在欧洲生活的经历,慈禧经常向她询问西方世界的情况。1905年因父亲前往上海就医而离京。后来移居美国,出版《清宫二年记:清宫中的生活写照》一书(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对慈禧的描述颇为正面。1944年,在加拿大因车祸去世。2006年,古装电视剧《德龄公主》曾在央视播出。

    A+
声明:本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