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天然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工程——国家管网集团天津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二期项目正式投产。投产后,该接收站正式迈入千万吨级LNG接收站行列,将极大增强华北及周边区域天然气供应和应急调峰能力。
新研究在珊瑚中找到海洋中“失踪的塑料”
新华社北京9月23日电 一个国际研究团队近期利用新开发的微塑料检测技术,在珊瑚中发现了微塑料颗粒。这一发现可能解释了大量海洋塑料垃圾无法被找到的失踪塑料问题。 进入海洋的塑料垃圾大约有70%无法被找到,这
孕期大脑究竟发生了什么
近85%的女性在一生中至少怀孕一次,每年约有1.4亿女性怀孕。
科学家早已知道,怀孕会导致大脑出现一定改变,而神经具体怎么变,却一直不太清楚,以至于一孕傻三年这句俗语广为流传。但事实上真是这样吗?
2016年底,科学家曾经通过
量子实验改写百年化学定律
科技日报讯 (记者刘霞)美国和加拿大科学家开展的一项实验表明,已延用135年的阿伦尼乌斯公式需进行修改,才能应用于量子领域。相关论文发表于新一期《物理评论X》杂志。 阿伦尼乌斯公式由19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基因分析反驳了复活节岛“生态自杀”假说
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 智利复活节岛是南太平洋上一个只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小岛,以巨石像闻名于世。此前一些学者认为,几百年前该岛原住民过度开发曾导致森林消失、物种灭绝、人口剧减。一个国际科研团队通过详细分析
一箭六星!我国成功发射吉林一号宽幅02B01~06星
北京时间2024年9月20日12时1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宽幅02B01~06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此次任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36次飞行。
国内首架太阳能氢能无人机首飞
记者9月18日获悉,国内首架太阳能氢能无人机近日在重庆明月湖顺利完成首飞。
据了解,该无人机由哈尔滨工业大学重庆研究院旗下翌翔无人机团队自主研制。该无人机采用团队研制的太阳能发电适压直驱系统、太阳能氢能混合动
星空有约|21日海王星冲日,公众有望一睹这颗淡蓝色星球
新华社天津9月19日电(记者周润健) 继9月8日的土星之后,本月又有一颗行星要冲日了。天文科普专家介绍,作为太阳系里距离太阳最远的行星,海王星将于21日冲日,届时如果天气晴好,大气透明度足够高,我国感兴趣的天文爱好者
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发布
19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单位正式发布全球首个多模态地理科学大模型坤元(Sigma Geography)。 该大模型是专注于地理科学的专业语言大模型,具备
橡胶树遗传多样性和产胶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记者9月16日从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获悉,该院橡胶研究所副研究员方永军联合海南大学研究员唐朝荣、兰州大学教授刘建全等团队,阐释了目前世界主要产胶国保存的三类橡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结构和亲缘关系,并发现橡胶延伸因子/
填补月背研究历史空白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成分揭秘
新华社北京9月18日电 题:填补月背研究历史空白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成分揭秘 新华社记者张泉、宋晨 嫦娥六号月球样品的首份研究成果出炉! 记者18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科学家揭秘了嫦娥六号月球
火星“蜘蛛”是怎么生成的
◎记者 张佳欣 2003年,科学家在火星轨道飞行器拍摄的图像中发现了许多形似蜘蛛的结构,遍布火星南半球,令人惊讶不已。至于这些地质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一直难以确定。 这些巨型结构形态鲜明且独特。它们通常以一个
贵阳发现多株极危物种“贵州山核桃”
贵州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贵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站的研究人员近期开展联合调查过程中,在贵阳清镇市红枫湖镇一处喀斯特山地,发现多株贵州山核桃。
贵州山核桃为胡桃科,是中国特有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在《十四五全国极小
填补月背研究历史空白!嫦娥六号挖回的月背土壤成分揭秘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9月1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李春来、中国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胡浩、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杨孟飞领导的联合研究团队在《国家科学评论》(National Science Review, NSR)上发表嫦娥六号返回
新闻分析丨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二期将极大推动精准医疗发展
新华社伦敦9月16日电 新闻分析|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二期将极大推动精准医疗发展 新华社记者郭爽 在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完成21年之后,由中国科学家发起,十多个国家科研人员联合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细胞研究》上
从人工智能到元宇宙——2024年服贸会上的“科技范”
新华社北京9月15日电 题:从人工智能到元宇宙——2024年服贸会上的科技范 新华社记者徐鹏航、白纯 喝一杯机器人做的现磨咖啡,带上VR眼镜来一场时空穿越之旅,体验AI智能换装与地标建筑合影—&md
我国首个业务化运行的星地激光通信地面站正式建成
新疆塔县星地激光通信地面站9月15日正式建成并开始常态化运行,该地面站部署了我国自主研制的500毫米口径激光通信地面系统,是我国首个业务化运行的星地激光通信地面站。 星地激光通信以激光为载体,可实现卫星与地
人形机器人落地,如何跑出“加速度”
一只机械手,灵活地对照观众的手势做出抓、握、伸手指等动作;一个与普通成年人等高的人形机器人,一步步上斜坡、爬楼梯、过障碍;在汽车生产线上,人形机器人尝试完成柔性装配、产品检测等复杂场景的工作……在日
解锁云端观光新体验 首架国产载人飞艇交付
记者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了解到,今天(9月14日)上午,我国首个按照适航规章自主研制的载人飞艇祥云AS700正式交付客户,标志着国产载人飞艇的研制、生产、取证、交付全面贯通,即将开启商业运营。 国产载人飞艇的最大航程
干细胞耗竭过程新发现有助推动衰老研究
新华社东京9月13日电(记者钱铮)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一个团队在新一期《交叉科学》杂志报告说,他们在果蝇研究中发现,随个体老化的肠道组织干细胞耗竭时,染色体特定区域的结构和基因表达会发生变化。这一成果有助解开干细
机器人产业大步迈向高质量发展
观众在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参观炒菜机器人。 杜建坡摄(人民图片) 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G1不仅能灵活蹲下、起立,还能灵巧地用双手砸核桃;星尘智能服务机器人S1现场表演折叠衣物、分解物品、颠锅炒菜;测试机器人模
亚洲最大高空模拟试验台建成投用
记者9月10日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获悉,当天,该院165所铜川试验中心亚洲最大高空模拟试验台考台圆满成功。
此举填补我国空间发动机试验能力的空白,标志着我国载人登月工程落月主减速发动机高空模拟试验关键技术取得重
“AI科学家”登场 科研自动化时代来了?
◎本报记者 刘 霞 科研过程可以完全自动化吗?一个研究机器学习的国际团队正在勇闯无人区。 据《自然》网站近日报道,日本Sakana AI公司和加拿大、英国科学家携手,创建了一种基于大语言模型的人工智能(AI)科
新突破!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火箭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飞行试验
今天(11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垂直回收试验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在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为将来实现大运力、低成本、高频次、可
清洁能源利用技术护航南极“绿色考察”
今年是我国极地考察40周年。通过几代科技工作者不懈努力,我国已经形成极地陆海空全方位立体考察体系,成为南极科考大国。能源利用技术是保障南极活动的重中之重,需要长期发展并不断迭代更新。
为给南极清洁能源装备、系